《貪死信徒》:死是解脫,嗎?


2016.08.24 @好思當代

捌點鐘劇團


此戲的編劇與導演是有想法的,台詞在日常與凝練間推展出情境,捨棄線性故事結構,專注呈現人物動機,從行動裡辯證意志與自由的哲學思考,是難得專注於表達議題且不過度自溺的作品。

故事將一群想死的人聚在一起,前因後果不是創作者所關心的(眾人來到的原因更像只是合理化故事的設計),而是戲裡不斷重複著決定自己命運的決心,自我決定死亡是否是自由的質疑。這在戲劇結構上呈現了雙層設計來辯證這個議題,戲中人的話語像創作者的自我詰問,甚至創造一個自我對話的人物滿足需求。當中第一層是來到聚會的眾人是否能逃脫發起人的掌控(選擇死期究竟是誰的選擇),在戲中人將死期表格撕毀時看似給出了答案;卻在戲到後半時聚會發起人的自我質疑達到第二層辯證的高潮,這時導演採相當後設的手法將戲中人被劇本掌控連結到命定的邏輯,此時給出了與第一層截然相反的回答。這樣的辯證相當冷酷也相當精彩,只是在正反後給出的總結暗示某種輪迴,稍嫌牽強(給我的感覺是創作者對於是否展露自己想法相當猶豫)。

劇本裡人物心態轉折相當複雜,只是在表演層次上並沒有完全撐起來,演員們基本在神態上達成一致,只是語速相當快偶爾含糊,某些獨白的時刻像唸稿機器,像是傳達編導的意志。另過於頻繁的換幕燈暗,以及演員們到下舞台便離開光區,打亂戲劇節奏;整體舞台空間也給人相當克難感,雖然這個場地限制相當多,但我期待創作者能在限制中找到方法(或許舞台與觀眾席互換)。音樂的部分包括現場演唱則將整體呈現出的渾沌(各種刻意模糊人事的手法)安定下來,貼近情節肌理十分適合各幕氛圍,但音響只從一個方向來稍嫌不足。

若導演能更多去思考關於空間與舞台的平衡(在限制中找到適合的調度方法),編劇更直接地表達與刪修多餘的部分(討論得這麼深入卻虎頭蛇尾非常可惜,有些段落稍冗長比如酒吧的回憶)會是部精煉的佳作。

★★★

圖片取自劇團臉書,本文同時刊載在台北藝穗節藝穗看心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