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夢不只是囈語



2016.08.18 @好思當代

身為一個門外漢的佛洛伊德


這作品像透過幻燈機打出來的一片一片顯微玻片,零碎的篇章是各種人生美夢或惡夢的呻吟,意念大多精準,猜想是創作者對生活的觀察有著不拖泥帶水的特質,好幾段台詞相當的好,劇本的質地接近散文頗有當代歐陸劇本的風格。如果觀眾能單純接收文字轉化成聲波的話,會是場好的讀劇演出;但這並非讀劇,整場演出只見編導急切地想透過演員對觀眾說話,即使音樂跟燈光設計十分出色,但我看演員們在相當程度都是導演意志的延伸,卻無法只靠著行動撐起概念。

從作品宣傳上看是編導一體,創作者掌握文字與劇場的兩種能力還是看得見差別;作為導演整個調度上有一定水準,但與演員的溝通以及劇本轉化上可能力不從心。那似乎是對文字的自信,卻忘了劇場是另一種說故事的方法;演員作為工具性存在不是不行,只是必須建立在有意識且有說服力的選擇才不會顯得浪費。我無從得知作品最終表演方式的選擇如何而來,演員們各自單一的表演表情語氣,僅能在戲中各段做出很表面的人物分別;對手戲和近似歌隊時的群戲,演員之間流動著個人特色的能量,偶爾給人不協調感。導演手法對舞台上物件的虛實邏輯亦令我困惑,有時拿菸,有時假裝拿菸(為何拿菸燙手的段落選擇用虛來表現);有時拿手機,有時假裝拿手機;男人用利器自殘也僅靠演員,有真實的物件應該更能幫助演員的表演。

值得一提是作品中燈光選擇了相當多樣的手法呈現,有著為空間建立氣氛的效果,善用各種光源特性與顏色的溫度感加分許多。無論是完全的發散光,線狀光源,或是現成燈具(提燈和立燈)和軌道燈,接連使用的手法相當大膽且讓光線在場中有了自己的地位。而音樂幫助場上甚多,在演員們嘗試演出呈現內心的感覺時,音樂有不可缺少的引路作用。舞台選擇以白色為主呈現乾淨理性對比夢的邏輯,用許多方格堆疊的背景切割前後舞台,創作者讓觀眾窺見空間之後的演員給人意識與潛意識的聯想,是有趣的手法。但這些再有畫龍點睛之效,依然無法取代故事;在劇本之外的劇場裡,太顧著自說自話,卻忽略了聽故事的人。

★★★

圖片取自劇團臉書,本文同時刊載在台北藝穗節藝穗看心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