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個人意見聽聽就好


2016.04.17 @水源劇場

果陀劇場


在劇場中以網路名人為宣傳重點的作品,不免得會想到莎妹劇團的《羞昂APP》,同時亦是喜劇,有趣的是兩齣都提出了一個當今生活的某個面向,在《羞昂APP》是OS,在《純屬張愛玲個人意見》則是語錄。

戲一開場個人意見的引言,與最後個人意見與老婆婆來到張愛玲百貨公司的對話,劇中唯二不與張愛玲作品有關的段落,後設地像打預防針一樣,對於可能的批評先自我評論一番。直言道,名人是品牌,甚至連內容物都可以不必是真的;語錄的本質是引用,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引用是一種訴諸權威或大眾的修辭法。利用一般人對於權威的崇拜及大眾意見的尊重,以藉此加強言論的真實性、說理性及表現力,藉此收到言簡意賅的表達效果。但網路時代的「語錄」卻已成為一個抽離原典脈絡,重新賦予意義的過程,基於台灣社會從小教育養成對於權威的照單全收,引用名人語錄給人高大上的錯覺,所以創作者先發制人批判了這個時代的淺碟。使得戲中將張愛玲的文字抽離脈絡放到現在語境之下的手法,成為一個呼應語錄時代看似不得不的選擇。

至於為何是張愛玲,當然是與祖師奶奶的票房號召力有關,文學裡永恆的明星,與時尚密不可分的icon。用張愛玲來做一齣與衣服有關的喜劇,找來個人意見合作,怎麼看都是筆好生意。當觀眾被綜藝梗逗得哈哈大笑,代表這些鄉土劇、綜藝秀的笑點符合社會的最大公約數,每個段子都用同一套模式,讓我看不出創作者是批判還是迎合,也許是在商業邏輯下的必然?劇團賺到滿場票房,觀眾進場歡笑,演員們賣力表演,剩下獨自生悶氣的可能是張迷吧?或是感到劇場被玷污的文青小眾?這個時代的部份劇場早就是廉價實境秀,這齣戲只不過再一次提醒了我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