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山鳥 - 與聽海的消波塊》:試圖解答永恆的疑惑


2016.04-05 @政大山道

政大藝術季黑盒子組

政大終於也自籌一個藝術季了,從草創發想到執行階段聽聞許多風雨,而在結束後回想這個為期三週的活動,印象最深的還是「黑盒子」。一個以劇場黑盒子為名的藝術季活動,在一群來自各系所學生的努力不懈中,這齣名為《(哭泣的)山鳥 - 與聽海的消波塊》的製作不是一般的戲。由三方視角構成,交織成觀眾所看到的「真實」。同時此戲的時間跨度是三週,每一週都用不同的方式說故事,說同樣的事卻是從相異角度。

而我每週都「進劇場看戲」。(非得要一個能被界定的空間才叫劇場嗎?坐在固定座位看舞台上的一切才叫看戲嗎?)這些疑問都被創作者藉著戲帶著觀眾思考劇場的形式,用一場實驗換一個嶄新體驗。不受控制的因素變多了,犧牲(觀眾自以為的)「安全舒適」,對我這個政大人而言,他們成功翻轉校內山路在學生既定想像中的平常樣子,是場成功的環境劇場實驗。個人喜聞樂見這樣對於形式即故事的實驗將來不斷地在校園內發生。

三週的戲我各自給它們一個關鍵字,可能無關戲本身而是我作為觀眾事後回想所凝結的深刻印象。第一週:記憶。第二週:雨。第三週:安靜。 

於是從第一週開始吧,對觀眾而言是一切的起點。第一週的形式我選擇以「中規中矩」稱之,戲有明確的舞台界限,只是觀演的物理關係互換而已。觀眾位處中心被舞台環繞,必須不斷地移動身體才能看見演員的「在場」;同時故事敘述著一齣戲的排練,有導演,有排助,甚至故事本身的旁白,後設性的故事加上劇場外在形式的構成,讓觀眾難以窺見全貌。演員們在相異的時空裡各講各的故事,雖皆圍繞著回憶的不可靠性,縱然觀眾身處在中心,卻在角色來來往往的言語之間迷失進入故事的路徑。 

這暗示了必須看完三週的演出才能瞭解故事全貌。這樣的選擇好不好呢,我覺得這對於只能看第一週的觀眾不甚公平,因為這一週的敘事在創作者鋪設的結構裡只是引子,雖然一切都是過去也提及回憶的錯置,但我認為作為一齣戲的開始(本質上亦為一齣戲)仍然是需要在勾引觀眾的懸念與完整度之間取得平衡。而演員們的大量獨白其音量被環境淹沒,也對觀眾造成理解上障礙。 

第二週,有著暴雨後的氣味。演出時傍晚的天光夾雜細雨,這可遇不可求的狀態正是環境劇場最美妙之處,而此週的劇場形式與這樣的自然相互補足了最美的片刻。從藝中木平台出發,此週的故事聚焦在查理與查拉,「室友關係」的兩人在帶著觀眾不斷移動的過程裡與藝術季的裝置有了劇場裡的互動,把政大半山腰的地貌與建築加入成為舞台,身為觀眾你甚至可以自行選擇角度,貼近演員或是遺落在隊伍後端是如此自由。劇情有著三週演出裡最精巧的設計,當最後眾人被帶回了木平台,角色關係的揭露在夕陽染紅雲霞的魔幻時刻,向遠方蜿蜒的景美溪還有萬家燈火,只憑藉這幅舞台之景,便讓人想再回味一次。 

第三週演出的形式則類似再現劇團曾於政大發展的環境劇場,這週山路上的所有人共同維持一種寂靜。此週的故事是被講述的回憶,只是沒有人發出聲音,每位觀眾都帶著一副耳機,一起按下播放鍵,讓故事只存在於耳邊;而移動的路線是線狀,觀眾與演員慢慢前進緩緩下山,與上山的路人們呈現反差,我們是安靜。這種極私密的劇場實驗讓我想起河床劇團,在演出過程裡有趣的是當我拿下耳機觀察,看見所有人陷入共感,專注以致旁人所無法理解,劇場最為吸引人之處就是這樣。 

回顧整段共三週的演出,這劇本實話說並不令人驚喜,甚至有點陳腔,不過形式的實驗注入新的血液,創作者提出了問題,一些關於戲劇與劇場本質的叩問;在這個傾向安全保守的校園與其中的創作,這樣的戲劇才具有開創性的啟發,若產生校園內創作風氣的某種轉向,也不為過。因此即使演員仍青澀,概念執行偶有失準,但完成這個作品本身,就足夠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