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三藏》:阿卡貝拉新解西遊


2016.08.24 @大稻埕戲苑

A劇團


藝穗節常客的A劇團,又帶來一齣實驗精神濃厚的製作;以西遊記為本由四位編劇各自發展出四則故事,又分成兩組導演及演員群(青梅派與竹馬幫),兩組各選三個故事呈現。因此我觀賞這場由青梅派帶來的三段西遊記之前、之後、之外的故事,劇團開演就用唱的告訴了觀眾,每一段皆各自獨立,唯一共同點是沒有唐三藏。所以不是在劇場裡單純看一齣戲,而是觀看三齣小品,我認為建立這樣的認知與否將大大影響觀眾心態(各有其邏輯,我個人選擇接受劇團的預防針)。

三則短篇本質上是寓言故事,看似各自在議題經營上無關,比起沒有唐三藏這樣的梗,表面上對這時代的觀察是共同之處,但深處對西遊記經典新解各自提出有趣的提問。只是導演不試圖去連結這些無論表面還是另有深意的共同點,除了開場時的預防針,最後一首歌才將設定的共同命題唱出來反倒成為劇場裡的敗筆,綜觀整齣戲也難以發現能連結到「尋找自己」的線索。

在西遊記之前之後與之外,第一個故事是等待,他們(孫悟空、姜子牙、王寶釧)等待一個早已結束卻無法開始或不能終結的故事,其中的互文建立在這樣的矛盾之上(故事人人知卻沒辦法開始於是岔出了新的故事),這讓我想到伊格言《革命將至》裡假如切格瓦拉沒死,看著自己化成符號在衣服上在電影裡的無奈。該來的人不來那還能怎麼辦,只有繼續等,我們正百無聊賴我們正滑手機。第二個故事則相當嘲諷,相當多的時事梗都為建立究竟對西遊記裡的眾妖而言師傅是怎樣的存在,而當中孫悟空與豬八戒的性格不脫在西遊記的漫長改編史裡為人熟知的特質。故事問著如果師傅不必然等於唐三藏,會有怎樣的可能,如何成就可能(選舉師傅便是一種相當現代的可能)。第三個故事將白骨精與三藏的曖昧折射出孫悟空與唐三藏、狐狸與小王子,人與其他物種,人與人,那都是愛,都是希望成為某人眼中的唯一(詩人任明信的詩作《大聖》當中繾綣就像這故事提出的觀點)。

在由三則故事組成的一齣戲當中,其實觀眾能挖掘觀看劇場的方式,不一定非得要等創作者那麼直接給答案,如果從行動裡就能被大多數觀眾體會,那就會是好作品。這次A劇團的實驗力有未逮,但當中精神真的非常令人欣賞。

★★★☆

圖片取自劇團臉書,本文同時刊載在台北藝穗節藝穗看心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