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恍惚(在她不吃香蕉以後)》:香蕉?香蕉!


2015.09.06 @Woolloomooloo Xhibit

踉蹌鴕鳥劇團


香蕉是什麼?香蕉不是什麼?為什麼她要吃香蕉?為什麼她不使用香蕉了?不吃香蕉以後怎麼了?我非常喜歡創作者讓香蕉無限發散卻又收斂於本身的種種可能,玩弄香蕉玩得很爽卻不至於收不回;整齣戲把後設推到極限,把符號無限拼貼,完全把劇場幻覺打散後卻產生非常有趣的效果。

本劇示範了如何將作一齣戲變成一齣戲(有「導演」來訓練演員情緒以及嘲諷演後座談),還有觀看與被觀看的辯證(即時錄像與攝影機的隱喻),客體溶解,符號消費,超真實,後現代,那些可以一路說下去卻沒人聽得懂的東西;戲前看到簡介時本來擔憂創作者陷入自嗨(打著後設還是解構的大義來騙人),但在熱鬧的場面調度背後這些東西是很節制地被丟出來,本戲從她迷戀上香蕉到不再使用香蕉的過程,從迷戀到迷失的心理轉折,精準且有力。

於是得說到演員,飾演導演的一位演員,飾演她的四位演員,一靜(寫實)四動(將瘋癲放到最大)讓戲高潮起伏一波波。「導演」說這是她的故事,觀眾看見兩層框架,第一層是演員,第二層是她;隨著作戲的發展觀眾察覺第一層之外還有一層,全世界都是她(觀眾也拿著香蕉,進入儀式)。當她在場說著香蕉種種帶來的快樂,四位演員極富流動感如舞蹈一般的走位、台詞沒有喘息地精準丟接,不斷使用香蕉(指的不是在劇場中拿來當作各種道具使用,而是變成全新的物體,觀眾在這樣的脈絡下接受了香蕉的多義,拿香蕉幫演員拍照),而每一段的構圖與主軸的闡述都非常精彩。

還有空間,透過攝影機讓觀眾肉眼無法看到的空間出現,加上燈光打出的一個個圓形光區,在畫面裡那些如儀式般的重複與符號拼貼不禁讓我想到尤杜洛斯基的電影,美麗及神秘本身對觀者就有意義。頻頻打破第四道牆的手法,「導演」讓演員與觀眾一同作想像力練習(透過語言無中生有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東西,一個口味像蘆薈質地像巧克力聞起來像草莓蛋糕跟星星一樣閃爍的芒果),觀眾不斷地被涉入,而相信香蕉;使得最後的回馬槍如神來一筆,所有人一起使用/吃香蕉,香蕉就只是香蕉,真以為會是什麼嗎。

創作者非常帶種地挑釁觀眾,拿捏得當不讓作品陷入自溺的喃喃自語,同時觀眾也樂意被冒犯,帶走屬於自己的詮釋,沒有真亦沒有假,就像區分真正的香蕉(可以吃)和道具香蕉沒有意義,香蕉是什麼無須贅言,所有人都知道。而戲只演到她放棄了香蕉,在她不吃香蕉以後,也許改吃蘋果或是從此崩潰,無人知道;觀眾從不明白到瞭解香蕉,戲結束後也應該自問,敢像她一樣放棄吃香蕉,從此只剩下真實嗎?



圖片取自劇團臉書,本文同時刊載在台北藝穗節藝穗看心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