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題很重要,考試會考》:我們的集體記憶


2019.08.29 @紀州庵文學森林 人文講堂

浮洲鳥劇團

此戲把台灣教育制度最填鴨與考試至上的那一面推展到科幻層次設定的構想,是十分有趣的諷刺作品。而好的科幻設定必須奠基於對於現實的理解,「成績」決定「階級」的想像,包含了台灣青年的集體經驗,但「階級」的部分則顯得不那麼有說服力。未來世界已是個機器人社會,但固化的「階級」將人類分成ABCD的職業僅僅只是當下職業別社經地位的對應,但警察是A級、消防員是C級的原因會是什麼?又,當老師已被機器人取代,則現存的職業存在於這個科幻未來的理由是什麼呢?

以上的提問跟作品本身的主題無關,但確實影響觀眾是否能進入作品的內在邏輯。(題外話,我個人因為「艾西莫夫」而出戲,結束後亦不明白機器人三大定律與此作的關係。在艾西莫夫的作品中,這些規則的存在意義是用來被挑戰、打破,甚至發展出第零法則,但在這齣戲裡僅僅只是聊備一格的背景)此外,觀眾被放置於類似於補習班的教室,跟著戲中人物一起上課,這種沈浸式體驗的重點是觀眾在劇中的角色設定。接近結尾時有看到演員們試圖鼓動觀眾一起反抗,但沒有成功。創作者有沒有想清楚要讓觀眾介入表演及其程度,是這種作品類型的核心,如果沒有明確指示則觀眾會相當被動僅止於單純觀賞演出。雖然本人最喜歡在這種互動式的演出裡當破壞遊戲體驗的人,但想著基於評論身分還是不要介入吧。而這場的觀眾很安分,也就沒機會看演員的即興反應。

年輕演員有幾分青澀,不過演出機器人教授的演員則令人驚艷。作品聚焦於反思成績至上的主軸,卻也稍稍談到自由意志、數位利維坦等機器人科幻類型的重要課題,雖然是稚嫩的說故事方式,不過主線明確、議題切身,收尾部分合情合理(畢竟是牆與雞蛋的對比),確實傳達出創作者欲表達的核心概念。最後,這個集體創作若能把對白梳理地更精練,背景設定更精緻一點,也就是文本方面再多琢磨,會更好;不然形式(場面調度、空間設計、觀演關係)反而壓過了故事本身。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