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醒時分》:演出即為夢醒


2019.08.24 @新北投車站

東海大學社會系劇團

這齣作品的重點似乎不在於呈現的結果,而是實踐的過程。創作者們不諱言這是一個過程即為意義的作品,以身體實踐社會學訓練,啊戲劇終於也成為一種社會學的教案了嗎?

但作為劇場觀眾,仍然要以演出呈現作為評價依據。先說場地,新北投車站為一木造建築,其中的展覽擺設限制了動線;客觀說來,使用這個場地非常困難,這種自帶歷史脈絡的場地通常得跟其對話才能好好利用,但創作者試圖無視空間先天的意義,將之轉化成中性的表演空間,於是觀眾進不了戲。

而進不了戲的狀況,從劇本看來亦是必然。由演出者們共同創作的劇本,其語言看似融合歐陸新文本與日本小說的質地,文字彷彿從小說中走出來一樣。但如此一來,在戲劇上所呈現的便是角色毫無深度且不說人話(村上春樹式的文字果然只能存在書裡)。而劇本捨棄情節,幾乎由各式象徵堆砌而成,遠方、這裡、夕陽、咖啡、蛋糕、屍體、夢等等,且不解釋其作用與意義,任憑觀眾自由尋找。看似賦權予觀眾但並非如此,更像是一種創作者們無法處理於是丟給觀眾的手段,因為觀演間的關係絲毫不動,觀眾單純接收資訊但毫無路標可供解讀,因此發散成一團霧。不過這種類型的原創在藝穗節中永遠不會是最後一個,年年都有類似的作品前仆後繼。

演後與創作者們交流得知此作品是一堂課程的成果。若以劇場作為教學,雖說技術、導演或表演可以自行摸索出方法(而觀眾自然不會以科班的標準看待),但過程裡還是必須要有劇本專業的人參與構成,畢竟這個作品是作為一齣戲劇存在。身為觀眾,我能看見的僅僅只有最終的表演。

再說演員,由一群非科班出身的學生演出,聲音表現意外地不錯。而這樣極端的劇本裡,表演不再重要,其青澀之處反倒可愛。看著眾演員們努力發聲,彷彿看著一群高中少女們演出(演員們皆身穿高中制服)卻呈現出少年漫畫的微中二與青春。

最後提及,整個作品最美的畫面是剛開演的五分鐘,演員們魚貫進入從緩步到奔行,這段不斷重複再重複的過程,伴著窗外颱風天的狂風,橫掃著木造窗子嘎嘎作響,頭髮被風吹地亂七八糟,這種不可求的畫面是劇場魔幻之處。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