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叫我禿頭女高音,叫我禿頭女高音》:這是我們的時代精神


2018.08.16 @阿嬤家

白淑麗加工出口區

我非常欣賞這個團隊認認真真地去作Eugène Ionesco《禿頭女高音》的這件事,帶給觀眾認認真真的英國式生活,非常有藝穗精神。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快二十年的今天,已經沒人相信能單純重演經典。創作者與外國經典對話的通常路徑,不外乎在地化移植、解構再重建、取其元素改編、置入當代語境等等。而此原著文本按其劇場史地位,在台灣演出時大概都要面對為何要搬演的問題。但藝穗節不太一樣,在這裡可以單純想做就做,不需要太大的企圖。更好/糟的是,畢竟我們這一代早已不比荒謬劇誕生時的時空背景,如今,已是更複雜更荒謬更悲哀。荒謬劇的荒謬特質就回答了此刻演出的意義(我們只因荒謬便滿足)。 

演員們的演出真的非常好,嚴肅地面對表演才能使得此作的荒謬被呈現出來。且無論是口條以及投入程度皆相當成熟(雖有吃螺絲但瑕不掩瑜),演出節奏掌握精準能令觀眾失控大笑(這真的很難)。開演前劇中人於一樓天井徘徊的設計以及舞台道具相當有巧思(比如即將開演燈泡的三明三暗,我尤其喜歡女僕拿的燭台上面放的三色假蠟燭)。對我而言,充斥翻譯腔的台詞以及略有作態的表演方法通常是地雷,但此作中卻顯得恰如其分。一開始我就驚訝於創作者幾乎貼著原著演出,讓我更想知道荒謬能幾何?幾乎照本演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思了。 

但搬演經典,不免俗地還是得回過頭來端詳這個1950年的劇本;只能說,還是超ㄎㄧㄤ。不過在劇場裡提問劇場的時代已經不再,一切都被問完了,「我想要說的前人們都說過了」。本劇探索語言退化或失效的意圖都已經是教科書裡的一行定論,而新世紀卻又進化成荒謬的一切都很合理的時代了(當人們甚至能用emoji來溝通,語言的進化/退化超乎想像)。 

於是在這個木造建築的場地演出此劇,雖然隔音很差,馬路上不受控的喇叭聲在這個作品裡卻很合理。而在開演前我在演出場地附近瞎晃,發現隔壁居然是消防隊也真是意外地好合理。當舞台上演著荒謬的台詞,觀眾失控地花枝亂顫也好合理。此作的導演與演員是一群剛從中山劇藝系畢業的年輕人,我會期待未來在劇場裡繼續看見他們的作品。這樣的溫情結尾,也十分合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