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林肯比》:偶的聯想童話
2018.08.16 @URS127玩藝工場
嚐劇場
這個作品在藝穗節的兩小時場地裡演出,裝台、觀眾進場、演出、拆台,兩小時內要完成一切,對團隊而言是相當大的挑戰。雖然時間緊湊,但這個作品的舞台並不馬虎,看得出來在快速佈置與追求舞台畫面之間,顯然有用心思考過。
這樣一齣無語言的作品,又是偶戲,依賴的是觀眾想像力的馳騁。本作以主人翁尋找北極熊為核心去發展,只是創作者給出的引導太過隱晦,使得觀眾聯想無限發散;名叫古林肯比的北極熊是隱喻全球暖化所帶來諸神黃昏般的未來嗎?在北極永遠寄不到的信件是諷刺聖誕老人的虛假嗎?生產線工廠所帶來的異化難道沒有出路?當中的片段因為沒有建立起可被觀眾偵測的內在邏輯,使得觀眾無從解讀在故事中的意義,十分可惜。(於是就變成前述的聯想大賽)
因此,看戲的過程中,我因而專心於看操偶師如何運用場上的物件;尤其是演出皮影的布幕被揭下後對於燈的使用,相當有創意。同時正因為無語言,所以作品中的聲音都十分突出,聲響及音樂幫助觀眾進入作品的氛圍。而偶亦是精緻,只是偶的演出既在某些部分寫實卻又有部分相當簡化(最明顯的例子是戲中的偶透過操偶師的動作一步一步慢慢移動,卻又直接飛躍般跳上跳下),又或者偶本身設計所引發的疑惑(故事應該是發生在極圈但偶的服裝卻不像生活在此的這種細節)。
無語言的演出如何表現出情節推進,比起一般戲劇難度更高;或許透過文字(看完戲後在劇團的FB看見其發佈的前傳小故事,確實幫助我了解作品),又或是更具體的物件或舞台(當然,二小時場地的限制存在於此)。這些都是創作者可以思考,如何讓觀眾更能接收到核心概念的方法。
★★☆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