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焰火》:白色適合所有顏色


2014.11.15 @喜滿客影城


一口氣看完五部今年金馬的最佳劇情片入圍,當最後要投票選出今年的觀眾票選獎,內心掙扎一下,最終我選擇《白日焰火》。

是因為北國異域的黑色故事,那無法摸清的氣氛,感受推理的過程,甚至於結尾,一整部電影是最後為了成就一片雪白之日的白日焰火。我完全地陷入電影之中的時空,為了致敬《黑獄亡魂》所採取再現哈爾濱的方式,那既是哈爾濱卻又不是哈爾濱;以及對類型電影的顛覆與模仿,一如理髮廳槍戰與北野武《花火》的相似。

在孫柏教授講述到文化隔閡產生的對劇情判斷的觀眾差異時,第一次真切體會電影其本身的政治性,無關乎故事,而是自身。王學兵飾演的梁志軍在電影的開頭死了,中國觀眾和台灣觀眾此的解讀落差在平時不值一晒,這部電影裡卻至關重要,這是推理片,是死是活是個極大的伏筆。中國觀眾看出梁志軍詐死之可能,因為演員是王學兵;雖然中國和台灣共享同樣的語言,在許多瑣碎的事情之上卻又得出我們如此不同的結論。


版本差異也正是電影政治性的展現,在中國版本與影展版本的諸多差異中,結尾是最耐人尋味。中國版明確看出張自力施放焰火;影展版則結束在警察上樓勸阻,兩個版本裡都有吳志貞在囚車上耐人尋味的微笑。差別在於觀眾知不知情,吳志貞為何而笑,當然她知道是張自力放的焰火,生不如死之後換來一個肯為她於白日做出如此瘋狂之舉的人,她笑了。觀眾呢?為何中國版要讓我們知道這樣的關係,影展版卻不明說。而我當然喜愛留白的那個版本就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