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闊天空》:永遠的美國夢



2014.10.24

在我⽗母輩那個年代,約莫七零年代曾經這樣⼀句話是當時的順口溜,「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不只是台灣的獨特現象,中國亦然。⽽這部片的基礎也就是這麼一句話的後半段,所有⼈都夢想著去美國,那是個應許之地,華⼈永遠的美國夢。

這部電影講述從一九⼋零年代到新世紀的⼤變革背景下,「⼟鱉」成東青、「海歸」孟曉駿和「憤⻘」王陽三位好友畢業後創辦英語培訓學校,實現中國式夢想的勵志故事。這三⼗多年來,中國歷經一連串政治上,經濟上的巨⼤變化,電影裡也透過新聞或畫外音的呈現讓觀眾了解,如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的事件等;或是六四,不過導演畢竟得隱晦地表達,當王陽落髮時,那畫面是不是在說一整代的青年熱血從此閹割
。那時所有的知識份子或自認為是知識份子的人們莫不想拿到通往美國的簽證,因此整個時代充斥著使⼈無所適從的氛圍,表面上(或是真心地)反對美國所代表的資本主義卻前仆後繼地都想到海洋彼岸去呼吸自由的空氣。是的,美國夢是⾃由、機會、平等的總和,深深吸引著處處被限制的一整代華人。

⽽那時的中國青年因自卑而對國家懷抱著強烈的自豪,簽證被拒絕後總要說⼀句,「我愛我的國家。」那是僅剩的反抗,連精神勝利都稱不上,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那是假的。而去了美國之後呢? 那句「去去去,去美國!」的後半段是什麼?「我不再回來」的豪⾔是對愛國主義最大的嘲諷。又有多少⼈到了美國⽅才夢醒,像孟曉駿一樣。


整部電影看似是「中國夢」取代美國夢的敘事,當成東青、孟曉駿和王陽在結尾時反擊,似乎是翻轉了中國國族和美國所代表的「⻄方」的權⼒位置,滿⾜了中國觀眾的「想像的」被⻄方壓迫⼼理。 但真的是如此嗎?我認為在這部電影中的「中國夢」只是個政治宣示,那是虛假的想像專門用來滿足中國⼈的自卑心態,電影中的反擊看似⼤快⼈心如在美國證交所上市,但這所反映的⼼態其實是將美國所代表的一套價值觀視為優於⾃己的,那是想像中更為強大的「他者」;將實驗室買下來改成⾃己的名字,那代表的是中國人如今的價值思惟,金錢代表的物質崇拜。


曾經台灣也是懷抱著美國夢的國家,但是我覺得當台灣的年輕⼀代已經漸漸⾛出資本主義與新⾃由主義的籠罩(年輕人思想上的出⾛),不再沈醉於物質迷戀時,中國仍然處在這樣的氛圍。那是中國永遠的美國夢,永遠在精神上的失落。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