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台北》:任何新鮮事都抵擋不了時間


2014.11.14

從二零一四年回顧這部⼀九七零的電影,將近半世紀的時間差,讓這部電影的觀影經驗著實有趣。如今看來顯得「芭樂」的劇情與情節,配樂在畫⾯中的闖入,主題曲不斷的在電影中重複「家在台北」彷彿怕觀眾不知道主導動機似的。不過畢竟那是遠早於我出⽣生的年代,明確的三段故事結構與攝影機的選擇,讓我能一窺當年的⼈與當年的台北,就算那是美化後的呈現也珍貴不已。

這部電影如今看來,演員顯得誇張,情節勉強,但還是看得到潛藏在畫⾯面之後的「愛國主義」,但同時是扁平地愛國,台灣的形象變得如此單一。「家在台北」裡台北就等於台灣,忽略了台灣內部的差異性,我認為這是政府⼀貫的思惟,從台北看台灣的⾓度。我也覺得這部片是台灣式的「中國主旋律電影」,分析主旋律電影時最大的特徵就是,⼈物到最後奇蹟式的獲得某種啟發決定留在故鄉,絲毫不管劇情合理與否。

《家在台北》裡最後⼀段故事,吳大任(柯俊雄飾)決定留下不與馮淑恆(歸亞蕾飾)離婚,完完全全令⼈想不到,機械降神似的將結局導向那年代的主流意識。

雖然這部電影我不喜歡,但其技術上以及電影語⾔的創新確實是個里程碑,白景瑞導演⾝為第一位從義⼤利學習電影回來的創作者,其⼿手法創新在片頭字卡與第一段故事時不斷使⽤用黑框來聚焦與多視角的剪接在同一個畫面裡的確很新鮮,但也是對那時的台灣電影⽽言。因此隨著時間過去,創新成為經典,像《大國民》成為電影教科書裡的經典⼀般,時間總是如此。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