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聚春季製作》:能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2016.03.25@中央大學後門福祿茶

劇聚

這應該是我迄今最辛苦的看戲奔波經驗了,從政治大學到中央大學的路程像一齣荒謬劇,大雨,冷冽,還有中壢市區如神一般的大眾運輸,共構出一個奇妙的夜晚。演出地點在中央大學後門一家由貨櫃屋改建成的咖啡廳,十足藝穗節式的「劇場」,可惜的是兩齣聯演的製作並沒有強調整個空間與戲本身的對話(並不是什麼大事,只是好奇中央大學有個黑盒子卻選在咖啡廳)。 

兩個作品(《價格》、《畢業考》)的差別在於展現兩種說故事的方法,一是話劇形式,另一種則是呈現典型小劇場形式。先談談《價格》,這齣戲約十來分鐘,由三位演員分別扮演暴徒、藝術家、企業家,劇本以及演出緊扣著主題,創作者問著藝術是什麼?價值與價格又如何辨別?立意是好的,也試圖透過三人象徵的人格特質去挖掘可能的面向。但我認為演出時間是這齣戲最大的限制,變成一個沒有結束的小品。

首先是劇本結構夾在挖掘問題意識與時間限制間,互相拉扯,以致隨著人物對話過程漸次深入的探討卻因為先天限制只能點到為止。戲結束在一個理應具有張力的畫面時,身為觀眾的我卻不感到意外,就這樣把故事打住非常合乎邏輯,但本戲作為一個寓言故事,卻不見應有的道德教訓,結束在一個看似讓觀眾自行品味的收尾;教條有無雖然是導演取捨,但結尾的鋪陳看起來是有這樣的企圖,我認為創作者試著不要走向說教的敘事傾向反而限制了可能,最後的懸念掛在了一個不上不下的處境。導演應該更勇敢闡明想跟觀眾說的事情。

再者,是劇場文本的選擇,跟另一齣戲比起來,毋寧說《價格》是典型的話劇形式,甚至偏向兒童劇的表演方式,演員的表演是絕對風格化,經由誇大肢體、聲音、表情、咬字,呈現出本戲欲探討的主題:「藝術品」是什麼?不過當把這個疑惑抽離後,戲中人物則是扁平的,角色的建立只存在於演員們進場時的自我介紹,以及一來一往的台詞。在本戲中,看不見人與其對話,當兩位角色交集的時候,第三人處在尷尬之中,推進情節的並非角色,而是台詞。最困難的一點是本戲為單幕劇,演員們沒有辦法躲開觀眾,在如此近的距離下演出一個非寫實的文本並不簡單。

而我依舊認為是演出的時間長度限制了這齣戲,在十多分鐘內建立一個古典三幕劇的敘事去傳達背後的價值,犧牲的可能就是人物的深度背景,從而讓台詞淪為傳聲的工具。非常可惜。

第二齣戲《畢業考》卻像另一人的作品(我個人猜測導演投注在兩作品的時間與精神有明顯落差),此戲中舞台幻覺被建立起來,呈現出一個完全卡夫卡的故事情節。相比兩戲,可以察覺不同敘事技巧在處理核心議題上給予觀眾的差異,《價格》透過演員說出口,《畢業考》的隱喻則瀰漫在整個空間內(劇名自身即含有成長過程裡掙脫限制的一體兩面)。

無所不在的權威/聲音,讓整齣戲的壓迫外顯,進而讓觀眾能同理戲中人物,在不斷的問答來回間,細節一次一次的被丟出來,隨著角色回顧人生,觀眾實際上也是被迫參與角色建構,整齣戲不明說,卻能讓觀眾明白戲中「王小明」對於己身主體的懷疑從何而來。

這齣戲的形式是獨角戲,可以說是另一種劇場表演的極端,飾演「王小明」的演員雖有些片刻彷彿失去焦距般角色消失了,但仍瑕不掩瑜,尤其將人角色設定與演員本身某些程度的契合讓「王小明」的指涉頗有深意,表演的單人形式與故事內容也奇妙地疊合在一起更加深「控制的無所不在」。同時,導演手法上與前一齣戲相比,也更依靠演員本身的演出(演員身體與聲音,以及純聲音)說服觀眾,在不斷變換的人物年紀間、場景更迭,進入故事幻覺。而且這齣戲的長度終可以支撐敘事的頭尾,導演也在這齣戲裡才能發展用劇場來敘事的諸多表達方式,男子只有場外音的表演讓我相當驚喜,尤其只依靠聲音表情來傳達各種情緒,同時依然帶有權威感相當不簡單。

回到文章開頭所說,這兩齣戲展示兩種戲劇路徑,我不清楚創作者與演員的工作過程,不過就我所看到的這樣的呈現而言,內心確實感動,一群學生憑藉夢與氣力去搭出一個舞台;當然青澀帶點毛躁無可避免,但證明了對於如何說故事的方式確有掌握。此種由熱情出發的創作能量,從無到有的經驗,一群人合作的過程,是創作者們最珍貴的資產,期待未來更多的天馬行空。

補述:江易修!不要停止動筆以及去作你想做的事啊!還有為什麼沒有節目單!

★★☆/★★★

圖片取自劇團臉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