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百年之後再讀一次吧


2016.09.29(預演場) @北京中間劇場

新蟬戲劇藝術中心


改編經典文本之難往往在保持原文本的精神之餘,還要能展現出改編的形式特殊性,換言之即為文字做不到只有劇場能做到的事。

這次由法國導演Michel Didym執導的《阿Q》選擇一種極端地完全再現原著的方式,仿若貼地飛行般一字不漏的將魯迅的《阿Q正傳》在劇場裡呈現。當我看完戲,驚訝於作品幾乎完整走過了一遍原著;從〈序〉起始,結束於〈大團圓〉,結構上完全依照原著的九個章節推進。導演卻能用相當當代的手法重新演繹這個將近百年前的故事,原著裡相當後設的作者視角以及白描敘述,在劇場內以多人分飾魯迅一角的導演手法表現。

我想導演相信原著文字的力量能穿越時空與現代觀眾對話,否則,為何要作一齣戲,只為讓觀眾進劇場觀看一個已知的故事,用另一種方式「讀」一次《阿Q正傳》。所以,導演在節目冊裡寫道關於阿Q故事的普世性能在劇場裡被看出來嗎?觀眾真能從台上魯迅們嘴裡說出的話,蒼白裡的荒謬所啟發嗎?我想這值得深思。

持平而論,這齣戲的確是一場令人驚艷地華麗改編,融合許多元素與實驗跨界,音樂設計從古典到搖滾十分精彩,現場演奏與演唱在舞台視覺上恰如其分。另外,特寫阿Q指頭上的滑膩到身陷囹圄的即時投影,相當成功地用影傳達角色狀態;同步現場烹飪的實境亦有其實驗性的一面。整體舞台設計刻意讓演員們不下台直接在左舞台下戲,這使得演員們的現實時間與戲劇的故事時間同時在場上交會,烹飪吃食自成一獨立時空仿若暗示生理慾望之永恆。而相比於故事中的其他人物不斷在角色與演員身份間切換,阿Q是唯一一位無法離開劇中角色的人物,這使得整齣戲的張力來自於阿Q的行動隱隱地與一切對抗,在這個劇場不斷被解構的時代只剩他一個人試圖維繫傳統的劇場幻覺(雖然偶爾破牆與觀眾對上)。 

當阿Q必須按照情節一步步走向命定(觀眾已知結局,甚至情節早已注定),此時在這個舞台上他沒有自由;如同開演前準備材料的階段觀眾看著砧板上的肉塊與蔬菜被投影在舞台上一樣,阿Q與食材都只是被使用的物件。但其中不同在於阿Q的人格已經在這本文學作品一次次正典化的歷史中,成為一道巨大的象徵,人性在中國社會中的具象。所以,當這個劇場版本的《阿Q》用著話劇所能表達的帶著觀眾又讀過一次阿Q的故事時,從導演闡述的理念所岔出來的另一層意義就是,為何「還」要作這樣的一齣戲?一齣在內容上如此貼近原著,在形式上卻又如此現代的戲。

因為,阿Q早與這個國家的歷史緊緊相依,他的荒謬便是整個社會的荒謬,他的不自由就是現代人的隱喻。觀眾,才會在百年後仍然擺脫不了阿Q,願意或不願,一次又一次地讀。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