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政大學生對校歌感冒?



一般說來,一所學校的校歌通常都供奉在校史館裡,在路上隨便拉一所大學的學生問,校歌怎麼唱可能根本不會或沒聽過。的確,無論是校歌甚至是中華民國國歌(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黨歌)若不是被規定唱或是被教導唱,舊時代的旋律與歌詞在日常中幾乎不會入耳。但走在政大則不一樣了,若是在每年九月開學季後到十二月期間在政大散步,可能中午或傍晚耳畔時常傳來一句句「親愛精誠~親愛精誠~」的歌聲。

探究原因是一項政大行之有年的合唱比賽「文化盃」,這項今年即將舉行第49屆的比賽是即將屆滿半世紀的學校傳統,因此剛進入大學的新生就會在同儕邀約與同系學長姐的宣傳之下加入比賽的準備。比賽以科系為單位參加,每一參賽隊伍各唱兩首歌,第一首指定曲就是「政大校歌」,因此只要是曾經參與過文化盃的政大學生,對於校歌歌詞中「實行三民主義是吾黨的使命,建設中華民國是吾黨的責任」皆不陌生。而筆者身邊同學對於歌詞,嗤之以鼻者有之、當笑話看者有之,或表示哪個年代了還在吾黨、「黨校」不意外也毫無意外地常常聽見。

政大學生常常自嘲敝校為黨校,具體實證大到如山腰那尊騎馬銅像與百年樓前的精神堡壘外,小至校園裡各種以中國國民黨人物為名的建築物,或是以政大尚在南京時期所在地命名的學生團體;當政大學生說著黨校時抱持的心態是自我諷刺,是一種在自己忙碌的課業生活中能做的微小抵抗。至於將諷刺當真,批評那些發出不平之鳴的學生不爽不要念,明知是黨校還去讀的低層次批評,無助於溝通也毫無邏輯。

政大作為一所以人文學科為主的國立大學,我相信辦學理念首先是人文精神,現任校長周行一上任時也曾說過他的治校理念是將政大打造成台灣社會的良心,世界的人文與科學中心。即使獲得權力後翻臉不認是台灣社會的現實,卻不表示這是正確的;我只是個學生,不像校方擁有權力與握有行政資源,於是當看到有人將大家心裡的想法透過諸如噴漆、連署、記者會等方式挑戰學校時,身為學生的我在高牆與雞蛋間,必定站在雞蛋的這一邊。

學生唱校歌不見得就要加入中國國民黨,就像去年護家盟辦的反多元成家遊行中有支持者身著納粹軍裝並不見得就是認同納粹,但納粹標誌這個符號之於德國其歷史意義就是一段血腥的過去,而台灣的轉型正義卻從來未曾落實,光在政大校園內即以各種形態出現。校歌歌詞中的吾黨按照當時的歷史時空脈絡而言確實就是國民黨人,而身為大一時曾經參加過文化盃的政大學生,對於這首校歌最大的感想是那短短的兩句內除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吾黨,就是三民主義與中華民國等如今看來更像謊言的夢。

黨國色彩的校歌反映了那個時空的背景,而在威權遠去的今日,民主的台灣社會應該做的就是將這些遺緒送進歷史的陳列館中,當這些東西都以紀念碑的形式留下來後,終於能夠冷靜地去看待歷史。轉型正義就是對於威權過去做出實際的反省,若是周校長沒有忘記初上任時的話語,欲將政大打造成社會良心;那是不是應該正視學生訴求,落實校園內的轉型正義?若連這點都無法達到,政大只是又迎來了一位將人文精神當成華美包裝的校長罷了。

本文首次發表於關鍵評論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