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場,是假的。
這是當代觀眾不需特別理解,彷彿理所當然到不證自明的本質。我甚至懷疑學齡前的小朋友也早就不相信台上一切了。所以劇場才會以烏托邦、夢、或現實之外的場景等等等被眾人所理解。總之不會是真的。
但林靖雁不一樣,他過去的獨腳戲,總是會讓觀眾在明知是假的情況下,到最後變成令觀眾坐立不安的「真實」。戲結束後只會想去擁抱著以生命在舞台上燃燒的他,想著下一場他將要把一切都再來一次,怎麼辦到的?
而這齣戲,把我原以為只有林靖雁自己才能在劇場裡創造的「真實」,透過九位演員「呈現」了出來。原來那是可以操作、可以複製、可以教學的「演技」。
「不會演」的背後並不是真的不會,是導演對於每位演員(從表演課而來)的瞭解,形成一個在此處成立的「真實」(讚嘆在於當林靖雁為導演的時候依然成立)。
而「真實」是一層又一層拆除那些一個又一個關於劇場的反身性質問,直到關於演員的「真實」被丟出來為止。當節目簡介裡的文字以意料外的行動被搬演,「我們不會演。」的表演課學員的台詞裡竟然有一句「劇場,不過是又一個你會失敗的地方。」身為觀眾,我起雞皮疙瘩。觀眾早已知道烏托邦不存在,但沒想過對演員而言,甚至會是一再地失敗。
尤其這些台詞,沒辦法從已經以劇場為業的演員口中講出來,只能是台上的這群新面孔演員,那是期間限定的「真實」。
然後,華語金曲置入(我願稱為林靖雁的招牌技法)。總是恰如其分,總像為了把這些歌放上舞台而作此戲一般。觀眾終於可以喘口氣回想劇場內發生的事,「真實」終究是被精準執行的舞台調度,演員的每句肺腑之言仍舊有本可依。
終究,劇場不會是荒島,那些隱喻與暗示仍然帶領孩子們走向有朝一日可以看海的日子,「真實」的背面是一座人造的天堂。那是一處可以一再失敗,感到飢餓還有便當可以吃的所在。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