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做好子》:一起歪讀大眾文本


2015.04.24 @新北市藝文中心演藝廳

金枝演社

「一切事物因瑣碎擁擠至極,溢了出來,忽然就有完滿的意義。」

看完戲後坐在觀眾席,腦袋想起柯裕棻的這一段文字,好久沒有這樣的看戲經驗了,單純的快樂。

在台灣當代劇場環境中,金枝演社劇團的《浮浪貢開花》與綠光劇團的《人間條件》都是與台灣對話的一系列作品,不同的是《浮浪貢開花》更近似於音樂劇,閩南語老歌的情感穿透對於普羅大眾而言,是個適合全家老小開心看戲的夜晚。

浮浪貢開花二部曲《我要做好子》是一齣大眾取向的劇場作品,而我一直相信通俗文本裡潛藏的能量有時不比實驗性的東西遜色,是我試圖從中發掘不僅僅是接受一個故事,而是在情節之外的現象。個人私以為閩南話發音的劇場或說是強調台灣人精神的作品,已經成為目標只僅於再現某種時代氛圍的噱頭,而故事其實不需也不必然發生於那個記憶中的歲月。這齣戲也是這樣,兩個小時之內,試圖在舞台上搬演一個八點檔情節般的人倫悲喜劇。

雖俗但是舞台上的一切都被作足,作到溢出正常框架的力度,戲裡諸如故意選擇的芭樂配樂、電腦燈的過度使用、換景暗燈次數頻繁、廉價影棚般的舞台道具、時代記憶的再現、角色性別的故意誇大(一種Judith Butler性別展演論述的實際展示)、演員過度「表演」、刻意切斷的情節,一切老哏的元素都因為擁擠而產生了敢曝(camp)般的效果,拼貼的各式俗艷反而成為這齣戲之所以親人的關鍵。

其實沒有料到會在如此強調「鄉土」的作品中,有著如此後現代性的看戲體驗。是的,我認為這齣戲透過裝腔作勢的美學呈現在觀看「台灣人」親情可愛的同時,有讓觀眾酷兒(queer)式解讀的可能,演員誇張近似兒童劇場的效果,更加強歪讀的潛力。因此當舞台上的行李箱上出現「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的貼紙時,不會感到錯愕,反而覺得這齣戲真真正正地接上了地氣。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本文同時刊載在藝文票券折扣網Cityzine城市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