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快跑》:跑起來,就有了希望


2015.03.26(彩排場)@牯嶺街小劇場

路崎門

對經典文本的解構,後設形式的戲;當代劇場似乎放棄舞台作為幻覺,或是說:對於已經習慣超真實(hyperreality)的現代觀眾而言,就連後現代也早已是日常。所以當看到玩弄形式只會想問,為何這麼做呢?更進一步連問也不要問吧,沒有意義即是意義。

就算形式上打破劇場幻象,《男孩快跑》這齣戲的根本依舊是個永恆的未完結的成長敘事,在木偶與小男孩之間擺盪的一齣未完成的木偶奇遇記,只是主角不是皮諾丘,而是小丘、而是導演。因此看戲時好似看到皮蘭德婁(Pirandello)就坐在排練場邊,帶著高深莫測的微笑看著演員與觀眾。

先說導演手法,透過讓觀眾看見劇本一場又一場的進行下去:不斷破除第四面牆,不斷地切斷「劇本」的發展;搬演木偶奇遇記,搬演我們正在搬演木偶奇遇記;諧擬當紅韓國綜藝節目的橋段,以及現代網路社會的各種笑料。只是形式玩得過火導致邏輯難以成立,究竟是「演出」的中斷還是「排練」的中斷,還是那些斷裂只為串起導演與劇本?究竟導演選擇參加Running Boy卻又選擇輸給小丘的理由?Running Boy又是一個如何能實現夢想的遊戲?也許,答案並不重要吧。

對我而言,這齣戲的可觀之處在於使用了劇本未完成的角色卻不落入皮蘭德婁設定的角色的宿命論,透過小丘的口說出了,結局的未知讓角色擁有希望,那些真的人因為不是劇本中的角色而能一直長大,同時皮諾丘也不會永遠是個小男孩。就像劇名,男孩快跑,一切都在動,一切都因此有了希望。

本票券由藝文票券折扣網寫手扶植計畫提供,本文同時刊載在藝文票券折扣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